首先,通过混合2,6-二氯吡啶(DCP)和BF₃·MeCN在批次中形成BF₃络合物,然再将该混合物与10% F₂/N₂在连续流条件下反应,生成2,6-二氯-N-氟吡啶(2)。针对氟化步骤,研究团队对反应温度、停留时间以及BF₃和F₂的当量进行了优化(表1)。
表1 2,6-二氯-N-氟吡啶四氟硼酸盐(diClNFPy 2)的合成方法
研究初期选用了标准PFA线圈进行优化,其优势在于通过调整流速可轻松改变停留时间,从而调控液相(DCP-BF₃络合物)的混合状态。
氟化反应通常在低浓度条件下进行,并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去除过量的氮气(N₂)。作者采用了一种简单的重力分离装置,由玻璃容器和带有三根管路连接的瓶盖组成。
在初始条件下,通过19F台式核磁共振光谱仪(31.4 ppm处的N-F信号)测定,N₂的产率为46%。当F₂当量增加至1.5(33.6 mL/min)时,产率提升至69%,但进一步增加至2当量后对反应的影响不显著(条目2与条目3)。
使用2当量BF₃(53%)或将温度调低至−20 °C(60%)均未改善结果。
意外地发现,反应在20 °C条件下可获得最佳产率(73%,条目6),尽管在较高温度下通常会发生分解。
作者选择脱氧苯乙酮衍生的烯胺 3作为模型底物,用于 与原位生成的2,6-二氯-N-氟吡啶 2进行下游氟化反应。
在探索串联N-F生成和烯胺氟化过程之前,研究团队首先测试了商业化试剂2在连续流条件下对烯胺3的氟化反应。结果显示:
基于盘管反应器装置获得的实验结果,研究团队将反应条件直接转移至商业化SiC模块反应器中。
表2 使用SiC模块式反应器进行串联N-F生成/烯胺氟化反应
研究团队利用了每个模块板上的两个独立反应通道:一侧用于预先生成N-F试剂(2),出口流经过气液分离器后,液态N-F流进入同一模块板内的第二通道进行下游氟化反应。
初始优化条件:生成2的反应器体积为0.96 mL,烯胺氟化反应体积为2.76 mL。通过采用与螺旋反应器装置相同的流速(络合物1为1 mL/min,10% F₂/N₂为33.6 mL/min),N-F试剂(2)在约1分钟内生成(反应器通道内停留时间tₛₑₛ:1.7秒),烯胺3的氟化反应在1.4分钟内完成(表2,条目1)。
反应结果:烯胺3的转化率为86%,产物4的产率为58%,选择性为72%(254 nm下HPLC测定)。然而,氯代副产物6也被检测到,量值与盘管反应器结果相近。
反应时长:在相同条件下(条目5对比条目1),氟化步骤的反应时间缩短至仅4.7秒,使整个反应序列的总停留时间减少至6.5秒,而使用气液分离器时需2.5分钟。
最优条件:最佳产率为64%(条目7),在总停留时间14.5秒条件下获得。为此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停留时间模块。在该条件下进行的45分钟放大实验,经提取后获得75%(352mg)的分离产物,其中包含59%的氟化酮4、25%的氯化酮6和16%的水解烯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