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4008121766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更新时间:2025-07-30      点击次数:38

过氧化叔丁醇 (TBHP) 是一种重要的烷基氢有机过氧化物,广泛用作聚合反应引发剂、交联剂及有机合成氧化剂。

传统间歇釜式合成TBHP的方法在规模放大时常面临传热传质效率低、反应热累积导致安全风险高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挑战,国立台北科技大学薛人玮与张淑美研究团队致力于利用绿色环保的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硫酸为催化剂,通过氧化叔丁醇 (TBA) 来制备TBHP,并系统比较了康宁微通道反应器 (Corning® Advanced-Flow™ Reactor, AFR)、AFR外接延长管路、管式反应器以及传统间歇釜式反应器在TBHP合成中的性能,旨在开发一种更安全、高效、可持续的TBHP绿色合成新方法。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研究过程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01

实验设计与装置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研究团队采用叔丁醇 (TBA) 为原料,过氧化氢 (H₂O₂) 为氧化剂,硫酸 (H₂SO₄) 为均相催化剂,通过两步反应合成TBHP:

  • 酯化反应:TBA与H₂SO₄反应生成中间体硫酸氢叔丁酯

  • 氧化反应:硫酸氢叔丁酯与H₂O₂反应生成目标产物TBHP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图1 在硫酸酸性条件下,通过过氧化氢氧化叔丁醇(TBA)合成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

反应体系及装置示意图如下: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图2 实验装置示意图

连续流动反应系统: 

(a)康宁AFR微通道反应器

(b)管式反应器

(c)康宁AFR外接PTFE

(d)传统的圆底烧瓶反应装置。

进料系统:原料TBA/H₂SO₄混合液(A液)和H₂O₂溶液(B液)分别由注射泵和HPLC泵精确输送至反应器

产物分析: 采用核磁共振波谱 (¹H NMR, HSQC ²D ¹H-¹³C NMR) 对产物组成进行定量分析,甲苯为内标。

02

康宁AFR反应器

最佳工艺参数探索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为确定康宁AFR微通道反应器中合成TBHP的最佳条件,研究团队系统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氧化剂用量及停留时间等参数的影响。


01

催化剂H₂SO₄与TBA摩尔比的优化:

实验条件:反应温度50°C,TBA:H₂O₂摩尔比1:1,改变H₂SO₄/TBA摩尔比 (0.8-1.2) 和停留时间 (0.49-4.9 min)。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图 3反应温度对以下指标的影响:(a) TBA转化率,(b) TBHP和DTHP选择性,(c) TBHP和DTHP收率(TBA与过氧化氢摩尔比为1:1时)

结果:当H₂SO₄/TBA摩尔比为1.0,停留时间为0.98分钟 (流速2.75 mL/min) 时,TBA转化率达到约45.06%。在该条件下,TBHP产率约为42.4%,副产物DTBP产率约为1.7%。因此,选择H₂SO₄/TBA摩尔比为1.0进行后续实验。


02

 反应温度的优化

实验条件:H₂SO₄/TBA摩尔比1.0,TBA:H₂O₂摩尔比1:1,停留时间0.98分钟,考察反应温度 (60°C - 70°C)。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图 4反应温度对以下参数的影响(叔丁醇与过氧化氢摩尔比1:1条件下):(a) 叔丁醇转化率(b) 叔丁基过氧化氢与二叔丁基过氧化物的选择性(c) 叔丁基过氧化氢与二叔丁基过氧化物的收率

结果:随着温度从60°C升高到70°C,TBA转化率和TBHP产率均显著提高。在70°C时,TBA转化率达到85.87%,TBHP产率为73.77%,DTBP产率为8.2%。过高温度可能导致TBHP分解。因此,70°C被选为最佳反应温度。


03

氧化剂H₂O₂与TBA摩尔比的优化

实验条件:反应温度70°C,H₂SO₄/TBA摩尔比1.0,停留时间0.98分钟,考察H₂O₂/TBA摩尔比。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图 5不同反应温度下TBA与H2O2摩尔比对以下参数的影响:(a) TBA转化率(b) TBHP与DTHP选择性 (c) TBHP与DTHP收率

结果:当H₂O₂/TBA摩尔比为0.8时,TBHP的产率和选择性达到较优平衡。原文结论中最佳H₂O₂/TBA摩尔比为0.8。在70°C,H₂SO₄/TBA为1:1,H₂O₂/TBA为0.8:1(即TBA:H₂O₂=1:0.8)的条件下,停留0.98分钟,TBHP产率为73.77%。

总结AFR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70°C,H₂SO₄/TBA摩尔比1:1,H₂O₂/TBA摩尔比0.8:1,AFR反应器内停留时间0.98分钟。

03

不同反应器性能的比较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在确定的最佳原料配比 (H₂SO₄/TBA=1:1, H₂O₂/TBA=0.8:1) 和反应温度 (70°C) 条件下,对四种反应器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结果表明,AFR及AFR外接延长管路系统在TBA转化率和TBHP产率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的管式反应器和间歇釜式反应器,尤其AFR能在极短的停留时间内实现高效转化。

04

反应动力学研究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为深入理解反应过程并验证方法的可靠性,研究团队对TBA的转化进行了动力学研究。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图 6 (a) TBA浓度对数(ln CTBA)随停留时间及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  (b) TBA浓度倒数(1/CTBA)

片中

随停留时间及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

反应级数:在60-70°C范围内,通过对不同停留时间下的TBA浓度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TBA的转化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R² = 0.9499)。

 活化能 (Ea): 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得到:

a)在康宁AFR反应器中,反应的活化能为 45.26 kJ/mol。

b)在AFR外接延长管路系统中,表观活化能为 86.98 kJ/mol。

AFR反应器表现出更低的活化能,表明其为反应物提供了更有利的反应环境,降低了反应的能垒。

05

传热性能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研究还评估了康宁AFR反应器的传热性能,结果显示AFR具有优异的传热能力,其总传热系数得到了实验验证,并证明了其工艺具有良好的放大潜力。这对于控制强放热反应(如过氧化反应)的温度、避免热点、提高反应安全性至关重要。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图 7总传热系数随流体流速的变化关系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研究结论与展望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康宁案例】绿色流动化学新突破:高效安全合成过氧化叔丁醇

本研究成功展示了应用流动化学技术,特别是康宁AFR微通道反应器,进行TBHP绿色合成的显著优势。

1.  最佳工艺参数确定: 在AFR反应器中,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70°C,H₂SO₄/TBA摩尔比1:1,H₂O₂/TBA摩尔比0.8:1。在此条件下,仅需0.98分钟停留时间,TBA转化率即可达到85.87%,TBHP产率高达77.7%。

2.  反应器性能对比优势显著:AFR + 延长管路系统表现最佳,在10.98分钟的总停留时间内,TBA转化率达到100%,TBHP产率高达88.3%。

3. 与传统的管式反应器 (10.98分钟,TBHP产率67.0%) 和间歇釜式反应器 (11分钟,TBHP产率50.5%) 相比,AFR系统大幅提升了反应效率和产物收率。

4.  动力学与传热特性优异: 反应遵循二级动力学,AFR反应器中的活化能较低 (Ea = 45.26 kJ/mol),证实了微反应器能有效强化反应过程。

5. AFR优异的传热性能确保了反应的安全可控性,并具备工业放大潜力

这项工作不仅为TBHP提供了一种更绿色、安全、高效的连续合成新途径,也为其他涉及危险化学品或强放热过程的有机合成反应的工艺优化和放大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流动化学技术通过其精准控制、高效传热传质及本质安全的特性,正推动着化学合成向更可持续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Shiue, A., Jeng, J.-C., Chin, K.-Y., Chen, J.-A., Lin, M.-H., Chang, S.-M., & Leggett, G. (2025). Green synthesis of tert-butyl hydroperoxide via oxidation of tert-butanol in various reactors.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 100(4), 841-857. DOI: 10.1002/jctb.7821